学校成立本科教学督导组,是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中国和西方的很大不同是,欧美学术即使进入现代昌明时代,也有上百所神学院。裘锡圭先生首先发言,他谈了对国学研究的一些重要看法。
养兰花的人身上要带有体香,如果身上有一种怪味道,兰花必死无疑。(《易经•系辞》)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中国古代人民的伦理生活领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伦理言说。汉学和宋学的大争论,从传统学说意义上来讲,都可以包含在国学之内。不是所有研究中国的,都可以成为国学。他坦言,现在外界对老子和孔子的很多宣传,并不是真实的老子和真实的孔子。
还是要讲基本格局、方法、表现形式。台湾的星云法师,提倡人间佛教,我们要提倡大众国学。欧美同学会要做好团结广大留学归国人员的工作,为留学投身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海归们提供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也为他们在各自不同学科领域发挥作用提供机会和平台。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会议最后,各位理事和新老会员对二级分会成立的相关事宜及复旦分会下一步的活动如何更好地围绕国家和总会需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对加强分会组织建设、重点关注高层次海归人才,以及在民间外交方面,积极与国际交流学院合作,组织会员开展与留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友华亲华支华力量等达成了共识。欧美同学会是复旦五个统战团体中规模最大、人才最多的组织。今天召开五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讨论优化组织结构,以文理医3个专委会为基础,筹建文、理、医二级分会,这对欧美同学会复旦分会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百年,我们欧美同学会要发扬好的传统,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在扩大队伍的同时,还要在不断提高欧美同学会组织影响力方面,有新的探索和举措。校党委统战部部长张骏楠在讲话表示,近年来留学归国人员越来越多,吸引了很多英才回国。
会上,彭裕文向与会理事、会员代表通报了近期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工作信息,并谈了他对复旦分会下一步工作重点的思考和要求。张骏楠还充分肯定了欧美同学会复旦分会2014年的工作,她说,去年在百年华诞座谈会上,看到欧美同学会历史的辉煌,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复旦先贤们在其中的作用和贡献,很受感染和鼓舞。近30位复旦分会理事和会员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复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程能能首先向与会理事及会员代表汇报了复旦分会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要点
此外,本次大赛还特别增设了特色传统文化奖,希望藉此引导学生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弘扬爱校荣校的光荣传统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曾经跃然纸面的精巧构思、独特创意业已经转化成为兼具实用性、传承性与潮流性的设计成品,学生的创意不仅点燃了决赛的赛场,也让在场的每一位评委和观众感受了青春的热情与活力。其中,汉服设计作品不仅打版制成实衣,而且还通过T台秀的形式在颁奖典礼中与历年其他学生自主设计的校名服一同进行展示,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了实现更好的展示效果,学生们将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除了手绘、剪纸等传统形式,还将高科技的3D打印运用到了校名纪念品的设计当中。
本次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形式上也不乏创新,由光华员工带来的校名服T台秀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从复旦汉服到校训服,从棒球服到亲子装,处处洋溢着灵动与创意,以期展示既往作品,同时推广校名服文化。复旦大学校名纪念品设计大赛作为国内高校中首创的面向校内师生征集设计方案,力图体现大学特色、彰显校园文化、凝聚学子情结的活动形式,至今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并成为了复旦校园的文化名片。
此次入围决赛的十五件作品全部由学生自主制作成为实体产品,并在决赛阶段予以展示。在本次大赛中,包括围巾、象棋、汉服等在内的一系列中国风设计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经过近两个月的评审与角逐,十五名选手脱颖而出,入围决赛。复旦大学历来重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每年举办校名纪念品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将自身的设计才能与对复旦精神的理解充分结合,为繁荣校园文化、展示学生梦想与创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2014年11月18日晚,以携手光华•共爱复旦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复旦大学校名纪念品设计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吴文政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大赛适逢复旦大学勤工助学活动开展30周年以及迎接2015年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在为期两个月的活动时间里,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不同年级和院系学生自主设计的109份参赛作品,最终入围决赛的设计作品包括复旦主题的雨伞、鼠标、手表、印章、帆布包、手绘鞋以及校名眼镜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复旦学子的灵感与创意,也在潜移默化中展现了学生对于复旦的点点深情。最终,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新闻学院武警班李思远设计的复旦景物系列水晶球通过评审投票与大众投票环节脱颖而出,成为了第十三届复旦大学校名纪念品设计大赛的唯一金奖作品
2014年11月18日晚,以携手光华•共爱复旦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复旦大学校名纪念品设计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吴文政报告厅隆重举行。曾经跃然纸面的精巧构思、独特创意业已经转化成为兼具实用性、传承性与潮流性的设计成品,学生的创意不仅点燃了决赛的赛场,也让在场的每一位评委和观众感受了青春的热情与活力。
复旦大学校名纪念品设计大赛作为国内高校中首创的面向校内师生征集设计方案,力图体现大学特色、彰显校园文化、凝聚学子情结的活动形式,至今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并成为了复旦校园的文化名片。复旦大学历来重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每年举办校名纪念品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将自身的设计才能与对复旦精神的理解充分结合,为繁荣校园文化、展示学生梦想与创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经过近两个月的评审与角逐,十五名选手脱颖而出,入围决赛。其中,汉服设计作品不仅打版制成实衣,而且还通过T台秀的形式在颁奖典礼中与历年其他学生自主设计的校名服一同进行展示,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最终,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新闻学院武警班李思远设计的复旦景物系列水晶球通过评审投票与大众投票环节脱颖而出,成为了第十三届复旦大学校名纪念品设计大赛的唯一金奖作品。本次大赛适逢复旦大学勤工助学活动开展30周年以及迎接2015年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在为期两个月的活动时间里,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不同年级和院系学生自主设计的109份参赛作品,最终入围决赛的设计作品包括复旦主题的雨伞、鼠标、手表、印章、帆布包、手绘鞋以及校名眼镜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复旦学子的灵感与创意,也在潜移默化中展现了学生对于复旦的点点深情。为了实现更好的展示效果,学生们将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除了手绘、剪纸等传统形式,还将高科技的3D打印运用到了校名纪念品的设计当中。本次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形式上也不乏创新,由光华员工带来的校名服T台秀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从复旦汉服到校训服,从棒球服到亲子装,处处洋溢着灵动与创意,以期展示既往作品,同时推广校名服文化。
在本次大赛中,包括围巾、象棋、汉服等在内的一系列中国风设计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此次入围决赛的十五件作品全部由学生自主制作成为实体产品,并在决赛阶段予以展示。此外,本次大赛还特别增设了特色传统文化奖,希望藉此引导学生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弘扬爱校荣校的光荣传统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北欧中心陈寅章主任对复旦北欧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并即将开展的工作进行了交流。林校长对哥本哈根大学政治学系以及北欧亚洲研究对中国中心建设提供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哥本哈根大学发出邀请,商谈在明年复旦北欧中心20周年及上海论坛10周年时进行合作,共同举办学术活动。
复旦大学一直致力于与国际顶尖大学展开战略合作,以复旦北欧中心为基础,复旦与隆德在联合课程教学、学生交流互访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此行则希望与隆德大学共同探讨如何在联合研究、教授互访跨学科跨国际大型论坛对话以及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来自隆德大学的各位教授就各自院系与复旦大学已经开展的合作进行简单介绍,并就介绍中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进行询问,对可能展开的合作进行了探讨。2014年11月17日早上,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率代表团访问瑞典隆德大学。晚上代表团得到了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院院长Troels Sorensen及政治学系主任Lars Bo Kaspersen的热情接待。
代表团成员包括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复旦大学校长外事顾问、北欧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陈寅章,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中方执行副主任刘春荣,复旦大学外事处副处长唐文卿,复旦发展研究院学术服务中心主任助理赵信敏。各位教授都表示隆德大学与复旦大学在诸多方面摒行共同的研究理念与国际战略,目前已有的交流的确主要停留在课程与学生层面,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国际关系等多学科都可以开展全面儿深入的学术合作与跨领域研究。
交流由隆德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Ann-Katrin Backlund主持。双方进行了深入友好的交流,并就相关合作适宜展开讨论。
隆德大学的社会科学院院长Ann-Katrin Bäcklund教授、人文与神学院院长Lynn Åkesson教授、政治学系系主任Tomas Bergström教授,以及中文系教授Michael Schoenhals、文学系教授Rikard Schönström、社会学系教授Åsa Lundqvist、Jen Nlof Nilsson、法学院副教授Sengt Lundell、东南亚研究中心Marina Svensson博士一同参加了座谈。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评论留言